成都体育产业2013-04-17 访问量 : 1450
成都体育产业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成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格局。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收入73.34亿元,增加值13.83亿元,从业人数36173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0.36%。2004年至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增速高出六个百分点,一个以体育为特色的综合产业链初步形成。尽管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区域首位型城市相比,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仍有明显的差距,但与中西部的其他一线城市比,成都已经确立了龙头地位,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当然,目前我市体育产业还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条件基础较薄弱,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国有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动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三是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和产品品牌,专业人才不足。四是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引进国际体育资源能力不强,缺乏国际间的体育资本运作,与国际体育企业的合作有待加强。
发展目标
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建立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成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到2020年,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年均增长率达到20%;
2、体育及其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
3、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4、再创建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1-2家体育企业上市;
5、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特色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将成都打造成为全国体育赛事中心城市;
6、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三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发展重点
1、体育健身休闲业
体育健身休闲业要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管理活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配套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的合作,建立一批国字号培训基地,同时积极与国际体育机构合作,创办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体育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2、体育竞赛表演业
构建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以赛事为龙头,突出赛事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打造3-5项品牌赛事,将体育娱乐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产品市场、体育中介市场进行链接,逐步建立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的体育服务新格局。充分发挥成都丰富的文化、科技、媒体资源优势,推动以体育出版、影视、动漫、网络传媒、电子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创意和传播产业集群发展。
3、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兴建国际化、高标准、多功能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为成功申办和举办全国运动会及其他高等级国际赛事,发展赛事经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4、体育旅游业
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升级。
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工作的指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应紧紧抓住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将发展体育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正确处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动员和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二、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体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入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对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体育赛事和活动,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参与具体组织运作。依法实施对体育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市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尤其是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非国有经济投资的体育产业项目和建设的体育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上市融资等方面享有与国有经济投资同等的待遇,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改善销售环境,增加发行品种,扩大发行量。
五、积极落实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业开发项目,给予享受本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体育事业,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包括新建场所)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金额扣除。
六、全力争取省上支持,争取国家申请批准我市成为全国首批“竞速赛马有奖竞猜”的试点城市。
七、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精通体育运动规律和体育事务知识的营销人才。在高等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有计划地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加强现有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服务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八、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组织依法开发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体育组织和个人开发无形资产,涉及多方投资主体的,要在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清晰的产权结构。依法保护体育无形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体育赛事主办者依法享有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以及各项相关权利,应本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实行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
九、加快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促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覆盖全市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产业网络建设系统化。加快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建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应用系统。推进我市体育经营场所和体育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建设成都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帮助广大消费者和各类体育企业了解体育产业投资与经营信息,促进全市体育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资源的快速流动。